一、两代好婆婆大爱真情温暖小媳妇
1987年腊月26日,带着无尽的丧父之痛,柳林县外贸局女工杨利平离开自己生活了22年的家,离开了含辛茹苦养育大自己的寡母与尚未成人的弟妹,被一辆半新不旧的工具车接进了柳林镇西街青年康大平的家门。一付洋溢着喜庆寓意的大红门联标志着这位的孱弱女孩从此就成为这个康姓人家的媳妇。作为兄妹几个中唯一可以挣钱养家的乖乖女,丽萍不知道父亲下世,自己嫁出,剩下孤苦无依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如何渡过以后的岁月,也不知道自己的新家会有什么样的未知难题等着自己去破解。
新媳妇杨利平是幸运的,因为她摊上了一个三世同堂,亲孝有加的“五好家庭”。在县焦化厂当司机的丈夫康大平善良本份、少言寡语、勤劳肯干、知冷知热。77岁的婆家奶奶张金花一辈子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深明大义。50岁的婆婆杨月清又是远近出了名的孝顺媳妇,心地善良、为人热情,多年来一直是街道居委会的积极分子和劳动模范,孝心善行在西街一代有口皆碑。两代好婆婆共同秉承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既然能善待社会,更不会委屈了自己这个没爹的儿媳妇。婆家妈妈和婆家奶奶俩个善良女人的大爱深情很快就烤融了杨利平忐忑不安的心,使她走出了父亡母寡、弟幼妹弱的生活阴影,增加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也使年轻的丽萍看到了做人妻子、做人儿媳、做人母亲、做人婆婆的真实榜样,暗暗为自己制定了一生的做人标准:做一个像婆家妈妈那样的孝顺媳妇!做一个像婆家奶奶那样的大义婆婆!
二 小媳妇倾情回报演绎二十年孝顺乐章
春去秋来,转眼5个寒暑过去。杨利平的两个女儿也到了上学年龄。这个因为娶进一个小媳妇而三世同堂的家庭,又因为添加了两个小孙女变成了四世同堂。一家四代5个女人,虽然过着简单平凡的日子,倒也相安无事。
然而,正应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那句俗话。从这个时候开始,不大不小的灾难一次次降临到这四代女人们头上:首先是公公康林所在的县运输公司因为承运生意不景气而下岗停发工资,需要拿紧巴巴的几百块工资赡养老母亲和自己老两口的两代人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支撑家庭生计的重担当然地落到了丈夫康大平和杨利平小两口身上。可不幸的是就在这个最困难的时候,康大平也因为焦炭市场疲软而从县焦化厂下岗。接着杨利平所在的外贸公司也难以运转,开始分流解散职工。所有的生活来源都断了,上有三位耄耋老人,下有三个幼小的孩子,这日子还怎么过?
当初曾经给了杨利平无数关爱的婆家奶奶张金花年事渐高,失去了继续操持家务的所有能力。看到孙子和孙媳妇双双下岗,还要打拼一家老小六口人的生计,老人不想再连累自己的儿孙,主动提出分家要求,说是想和儿子儿媳一块过。对于老人的提法,杨利平这个小媳妇一口拒绝了。因为她知道奶奶提出分家的要求就是怕连累自己,这样好的老人如何能让她在风烛残年的时候从孙媳妇这里受到委屈呢。杨利平借着给老人洗漱的机会,诚恳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奶奶,我带着丧父之痛来到咱家,您就像待自己的闺女一样疼我,帮我看门做饭带孩子,如今您老了,觉得住在一起会连累我们,可人活一回不都有个老嘛,谁老了不得依靠儿孙啊?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您就好好住着吧。至于生活上的困难,我们两口子还年轻,它就是怎么着也不能没您一口吃的啊!”懂事的孙媳妇一番入情入理的话,温暖了82岁老奶奶的心。再也没有提分家的事。
安顿住了奶奶,也等于给处于同样境地的公公和婆婆一个交待。但过日子的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需想个办法。小两口商量来商量去,觉得只有依靠康平的驾驶手艺解决问题。于是,没有一点积蓄的小两口向远在北京工作的大哥和县城生活的姐姐们借了点钱,加上贷款和首付租赁,七拼八凑买了一辆柴油车,开始拉货挣钱,养家糊口。
下了岗的杨利平和身患高血压,颈椎突出,不能干重活的婆婆相帮相扶着忙里忙外,操持家务,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日复一日的劳作着,从无半句怨言。两年后,婆家奶奶张金花带着对儿媳、孙媳持家过日,孝心孝行十分满意的笑容,幸福地走完了84岁的人生路程。
送走了老奶奶,小媳妇杨利平肩上的担子并没有减轻多少。心地善良的她秉承了两代婆家老人的美德,也感激于婆家兄妹在困难时候对自己的关照,尽可能承担起了自己能承担的责任。整个小学期间,由于他们家离学校近,家里经常就是一个小食堂,大姐、二姐家加上自家的孩子,大小十几个人吃饭,一拨走了一波又来,一顿饭有时候两个钟头也收拾不住,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不到12点别想睡觉,一晚上就睡得5个来小时,一天下来光是三顿饭也累得人直不起腰来。一个简简单单的做饭看似小事,但十几个人的饭一直做了七八年,天天如此,其间需要的耐心和毅力一点也不简单啊!但是,几年日复一日的劳累却在孩子们以声声“好妗子”的亲切叫声中烟消云散。
俗话讲:开车人是“脚踏鬼门关,手把生死簿”,谁也不能和阎王爷签下安全合同。这句话也没有例外地应在了康家身上。那一年,婆婆腰椎盘突出动弹不了,一直想要生个儿子的杨利平小产不满月,丈夫却因为手刹失灵被夹断了骨盆,卧床不起。看到儿子儿媳如此艰难,婆婆杨月清不忍心了,也提出分家另过的想法,不想再给丽萍增添负担。这个曾经发生在婆家奶奶身上的事再次发生在婆家妈妈身上时,杨利平连想也没想就劝住了婆婆:“妈,奶奶我都没有分开过,怎么会把你们分出去呢?”
产后还不满月的杨利平,撑着虚弱的身体承担起了更加艰难的伺候公婆、照料丈夫、抚育孩子和给外甥们做饭的生活重担,包括2000年,公公康林患绝症住院期间,家里医院两头跑,白天晚上脚不着地。有时候累得实在受不了了,杨利平也哭,但她从来不在孩子和老人们面前哭,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掉眼泪。不是怨恨谁,也不是不想尽心尽力,只是因为累。哭完了、轻松了,抹掉眼泪带着笑脸又出现在家人面前。
三 平凡人平凡事见证不平凡的年月
杨利平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弱女子,平凡到走在大街上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她。杨利平也没有惊天动地、闪闪发光的光辉事迹,做的只是孝敬老人,抚育孩子,伺候丈夫,相交邻里这样一些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平凡事,但是,这个平凡的弱女子却在公公、丈夫和自己相继下岗失业的十几年里,在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里,相濡以沫,自强自立,送走两位老人,带大三个孩子,撑持了一个平凡而温馨的普通百姓之家。
杨利平又是不平凡的,不平凡在于20年的时间里坚持传承了一种中国家庭相亲孝敬的传统美德;坚持了20年没有和两代婆家人红过脸;坚持了半辈子相帮相扶亲情互动;坚持了在逆境中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了困难面前自强自立积极生活态度。
改革开放30年,我们这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结构变化和年轻一代生活观念的改变将激烈冲击中华民族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导致这个老龄化程度愈来愈高的国家在不远的将来陷入“老来谁养”的困惑。到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许还有更好的办法,也许杨利平这个弱女子以经给我们交出了一份可以参照的答卷。
来源:http://www.llwmw.com/typenews.asp?id=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