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语 会员
帖子数 : 1078 积分 : 1449 威望 : 1 注册日期 : 10-12-18
| 主题: 一位掉队红军战士的故事 周五 04 三月 2011, 11:13 pm | |
| | | 小时候,我在帮大祖母“扭把子”时,就常听到她唉声叹气自言自语地说:你们原本还有个伯伯名叫汪志君的,他在民国十八年跑到洪湖跟贺胡子当兵去了,这么多年了,一直没有音信,也不知是死是活……念着念着,那两行热泪就不自觉地流淌下来了! 洪湖投军 病落石门 大革命时期,我伯父去洪湖参加红军后,随洪湖赤卫队在根据地活动战斗了几年,直到1931年8—9月份,蒋介石调集了大批军队,向湘鄂西苏区发动了大规模围剿。当时苏区红军最高领导者贺龙同志,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为了保存革命实力,带领部队***线,采取了战略大转移。此时伯父正好患了伤寒, 脓血,当时部队缺医少药,无法救治,眼看快不行了。三天后,部队出发了,他却无法跟部队继续前进,于是就将他留在了当地。 在那个年代里,***遇到掉队的红军是格杀勿论的。可是当地有个姓冯的恶霸地主,看到这个气息奄奄的年轻红军战士是个外乡人,如果能用中草药治好他的病,这是个好劳力,今后家里又多了一个不花工钱的佣人。就这样我伯父在他们家人的救治下,奇迹般地生还了。病好后,他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冯家的长工。我伯父为人忠诚老实,很会种田,又勤劳肯干,深受当地乡亲的喜欢。人们同情他的遭遇和孤单,因此,有人出面撮合他与当地一名陈姓寡妇结为夫妻,并在1940年生了一个儿子。 由于落的这个地方十分偏僻,交通极为不便,下一趟蒙泉镇来回也要走30华里左右的羊肠小道;加之伯父基本是个文盲,落到这个地方后,给华容老家连一封信也没有写过,难怪老家人都以为他不在这个世上了。 大义灭亲 报纸报信 大概是1953年的秋天,当时还在常德经营汽车货运的叔祖父,每天习惯地打开《滨湖日报》浏览,突然看到一篇《老红军战士“大义灭亲”》的报导,吸引了他的眼球。文章讲的是石门县蒙泉乡双龙村农会主席汪志君,一天夜里从乡农会开会回来,在山边上与逃亡几年的冯XX狭路相逢。姓冯的躲在山洞中几 年了,是乘夜出来搞粮食的。他自以为是我伯父的救命恩人,要他网开一面。我伯父对这个欠有多条人命血债的恶霸地主,没有心慈手软,他施展小时候练过的功夫,三拳两脚就制服了他,当晚就把他送交了乡农会。文章表彰了他那种不徇私情,以人民利益为重,大义灭亲的英雄行为! 我叔祖看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和“红军战士”的身份,立即想到他那到洪湖参军的侄儿可能还活着。于是,他马上向石门县政府打听,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不久后,便促成了叔祖父、伯父在石门县城会面,并由此正式确认,这个汪志君正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失散20多年的亲人! 自此,在大革命时期,我汪氏家族失散多年的两位亲人都找到了,并且建立了牢固的书信往来联系。 书信引路 冒险探亲 1961年秋,我考入常德医专的同时,我堂弟汪碧秋,也从石门二中考入了湖南大学数学力学系。从读初中起,我们两家书信往来,基本上是由我俩完成的,虽然我们从未谋面,但从长期的通信联系中,对两家的好多事情早已心知肚明。 1962年暑假,弟弟不回家,我鼓起“张骞出使西域”的勇气,带着家乡亲人的重托,踏上了探亲的旅途:我从北站乘慈利的班车到桃源热水坑下车,再越过热水坑,溯溪边山路而上,见一土地庙后再向右拐,直到锅耳团,这条路虽然崎岖,路程也不近,但有清晰路标可寻,不会迷路。但过了锅耳团进山之后, 不仅无路标可寻,连道路的形迹也没有了,到处是杂草荆棘丛生,杂树林立,不辨东西,我的心跳加速了! 我只好横下一条心,用双手分开杂草,尽量避开荆棘,攀着树干,拼命往右侧的山顶爬去。到云峰顶,我向下俯视,发现山脚下有一长条狭小的平地,向下延伸,看不到尽头,却似一条长龙。中间是溪流,两侧有点稻田,在山边上稀稀落落分布几户人家。天快黑了,肚子咕咕叫着,我决定下山去碰碰运气,大不了讨餐饭吃,借上一宿,明天再战。在穿过一片树林后,来到山脚下,我沿着溪流往下走,过了一座小木桥,就向正在门前“出扁担”的老人走去。 寒喧之后,我就开始打听,老人停下手中的活计,认真听我诉说,中间还插问了几句,又看到我手中举着他那熟悉的信封,就立即放下那未出完的扁担,双手握着我的手,一边往屋里让一边说,我就是你要找的伯伯!说着说着,那眼泪就像断线珠子滴落下来,要知道,这是我伯离开故土30多年后第一次见到华容老家的亲人啊!他将过年吃的仅有两只山羊就专门为我宰杀了一只! 我去探亲,因为贫穷,赤手空拳,未带任何礼品,只带了一片乡情亲情。我将所知道的家乡亲友的情况一一奉告,有问必答,日夜交流,伯侄俩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这期间,我还陪伯伯到夏家巷(现称蒙泉镇)赶了一次集。伯父家境也很贫穷,除了集体工分,平时就靠做扁担、挖瓢瓜到夏家巷卖,为儿子弄点路费和生活费,根本凑不齐回老家探亲的路费钱。直至儿子成家立业后,才资助他回了趟老家,与亲友们团聚了一些时日。他还是要回石门,他已经没有落叶归根的念想,他再也离不开他的第二故乡。 所以,伯父伯母辞世后,就永远长眠在石门蒙泉镇双龙村的山岗上。 有为堂弟 服务株洲 堂弟汪碧秋,1965年秋湖大毕业后分配在省设备安装公司(设株洲),开始在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 “***”开始后,他在写大字报和批判文章中崭露头角。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调入“株州日报”当记者,凭着他的勤奋耕耘,一直做到了副总编的位置。至80年代中后期又调市政府任副秘书长兼任研究室主任,由常务副秘书长退居二线。 堂弟无论在什么岗位和位置,他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克勤克俭,不忘根本,是个深受群众喜爱与尊重的人民勤务员,他无愧于红军战士的后代。 来自:常德市人民中路政务服务中心四楼 技术支持:常德政府网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