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 会员
帖子数 : 892 积分 : 2092 威望 : 1 注册日期 : 10-12-21
| 主题: 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绝不会忘记千千万万为她献身的英雄 周一 14 三月 2011, 10:39 pm | |
| 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绝不会忘记千千万万为她献身的英雄 转载标签: 上甘岭战役王精忠黄继光纪念馆中华英雄黄继光杂谈军事 分类: 军旗飘飘
老前辈王精忠 元旦前夕,收到了老前辈王精忠从武汉发来的邮件。打开邮件,呈现在眼前的是《中华英雄黄继光》,以及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 老前辈王精忠曾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员,他1949年参加革命,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英勇作战,荣立二等功,获得朝鲜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离开硝烟战场,此后60多年间,老人家在上甘岭英雄精神的鼓舞下,以上甘岭精神撰写上甘岭,先后完成了《万里战旗红》、《血战上甘岭》、《伟大的战士》、《凯歌百代》、《英雄业绩光耀千秋》、《黄继光故乡人》和《上甘岭大战》等作品。
用老人家自己的话—— “我一直没忘记上甘岭,我爱英雄、学英雄、写英雄,这样过了一辈子。” 在完成《中华英雄黄继光》这本书时,他激动地说—— “战争结束后我就想把他的故事写下来,于是写了一本又一本关于他的书。” “我现在很恐慌,因为年纪越来越大,写不动了。” “我的感觉就像又打了一次上甘岭。”
尽管年事已高,身患重病,并做了心脏搭桥手术,然而老人家仍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只争朝夕,孜孜不倦地奋斗着。 正是以这样顽强的意志,终于在7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中华英雄黄继光》的创作。 他在以实际行动传承和讴歌军魂。 我想,作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他们的幸福时刻莫过于艰苦之后的欢乐,痛苦之后的开颜,战斗之后的歌唱。 作为“一条大河”的后人,今天乃至今后,我们都会更加珍惜老前辈赋予后人的精神食粮,并始终不渝地将“一条大河”的故事原原本本地传给我们的子子孙孙,因为—— 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绝不会忘记千千万万为她献身的英雄! 收到老前辈王精忠寄来的长江日报
转载:还原上甘岭“普通一兵”黄继光 《长江日报》2010-7-22 第四版 在朝鲜战场上涌现出的黄继光、邱少云等一大批战斗英雄,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然而,随着战争年代的远去,近年来,一些对当年的战争缺少切身体验的网友,对英雄以身堵枪眼的行为提出质疑,甚至认为黄继光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宣传需要,虚构出来的英雄。
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黄继光生前战友、作家王精忠先生接受记者专访,以事实一一驳斥谬误,还原历史。
1954年部队画家创作的英雄画像被翻拍成相片,在战友间流传。王精忠供图
昨日(21日),在武汉市文联大院内寓所里,77岁的王精忠老人用九个字概括自己的一生——“爱英雄,学英雄,写英雄”。这位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二等功和荣获朝鲜“二级战士荣誉勋章”的志愿军老战士,是黄继光生前战友,后来曾担任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副连长。
“牺牲前,黄继光是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通信员,我是该军文工团的一名团员。就在黄继光牺牲前几天,我还在路上遇见他。他个子不高,大约一米六二左右,黑黑的。那时,我绝对想不到,眼前这个普通而又平凡的战友,几天后竟做出那样惊天动地的英雄行为……”黄继光的事迹震撼了王精忠,此后几十年,他坚持走访与黄继光有关的人和地方,并深入到英雄家乡采访,数次和英雄妈妈邓芳芝见面畅谈,获得了大量一手材料,创作完成了多篇文学作品。
闻听有人在网上对英雄进行无端诋毁和质疑,这位戎马生涯半辈子的军旅老作家心情激动。他说,作为英雄生前战友,非常感谢大家对上甘岭战役及英雄人物的关注,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时代所限,一些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争的年轻人难免出现对某些史实的误解,但对于极少数以“恶搞”方式辱没英雄的做法,他表示愤慨。“作为当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有责任站出来用事实说话,为英雄还原历史”
为了澄清事实,2007年,刚做完心脏手术的王精忠强忍病痛,完成了十余万字的纪实作品《中华英雄黄继光》。
上甘岭上,金日成题写碑文(朝文)的黄继光纪念碑。王精忠供图
质疑之一:
黄继光真有其人吗
1962年10月20日,黄继光牺牲10周年之际,王精忠和战友一起访问了英雄的家乡,并第三次与黄继光的妈妈邓芳芝见面。
黄继光于1931年1月8日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兴发乡发财垭岔沟西坡上的一户农家。从乡亲们的回忆中,王精忠了解到,黄继光的小名叫“火元子”,家中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都是“际”字辈。黄继光出生后,接族谱起名“黄际广”。黄继光参军登记时,文书将他的名字听成并登记成“黄继光”了。
那时黄继光还不识字,没能及时更正。当负责接新兵、后在其所在连队担任指导员的冯玉庆发现有误时,对黄继光说:“继光,继光,继承光荣传统嘛,多好的名字啊,就叫黄继光吧!”所以直至牺牲,黄继光一直没用真名。
“半个多世纪后,有人居然以在英雄的家乡从来没有‘黄继光’这名字存在过为证据,来否认黄继光的真实性,这是不对的。”王精忠说。
黄继光纪念馆内的英雄半身铜像。王精忠供图
质疑之二:
为什么没留下任何照片
对于黄继光,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来自小学课本中,那幅英雄扑向敌军碉堡的彩色插图。即使在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里的那尊英雄半身铜像,也并非依据本人照片创作。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一位如此闻名的“特级战斗英雄”,缘何未留下一张真容照片,甚至是牺牲后也没能留下任何遗照?
“黄继光生前的确没留下任何照片,但这不能成为质疑英雄真实性的证据。”王精忠告诉记者,黄继光牺牲后,战友们首先想到要找他的相片,但打开他留下的包袱和军用挎包时却未发现任何照片。这一点,战友们完全可以理解,参军前他是农家苦孩子,没有条件照相。参加志愿军后又一直在前线,当时全师只有两个摄影师在师政治部,三部老式黑白照相机,连胶卷及洗相纸都要派人专门回国购买,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黄继光没条件自己去照相留影。黄继光牺牲后,部队又多次征集英雄照片,但均未有结果。
“1954年,黄妈妈首次探望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部队画家以黄妈妈为原型(他们母子十分相像),并在黄妈妈的亲自指导下,画了一张英雄母亲基本满意的画像。这张画像被翻拍成相片,成为英雄生前部队和黄继光纪念馆的挂像。”黄继光纪念馆的铜像也是在武汉以此画像创作铸制的。
质疑之三:
牺牲时间缘何说法不一
有网友称,在各个版本的宣传文章中,黄继光牺牲时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并以此怀疑英雄事迹的真实性。
在2002年出版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课本里,《黄继光》一文中这样写道:“东方升起了启明星,指导员看看表,已经四点多了。如果不很快摧毁这个火力点,在黎明前就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根据此文,黄继光牺牲时间应是在1952年10月20日清晨5时左右。
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军长秦基伟在《鏖战上甘岭难忘的七天七夜》一文中则提到,“激战到半夜,全部恢复表面阵地”。有网友由此质疑:既然战斗在半夜就结束了,黄继光在清晨牺牲的可能性就不存在。那么,黄继光究竟是何时牺牲的呢?如此严肃的宣传缘何会出现不同的版本?
王精忠介绍说,那次战斗是从10月19日17时30分左右开始,到次日凌晨1时左右基本结束恢复表面阵地,但是0号阵地,也就是黄继光牺牲的阵地由于地势险峻的原因,在整体战斗基本结束之后,此地区的小范围战斗仍在继续。所以黄继光的具体牺牲时间应是在凌晨1时(“半夜”)之后。“参朝作战时,我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朝鲜比国内要亮得早,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许多当事者造成时间上的错觉,认为黄继光是在清晨牺牲的。加之,当时美国军队和朝鲜军队使用的都是东京时间,而志愿军则是使用的北京时间,时差相差一个小时。所以,关于英雄牺牲时间就出现了不同版本。”
小学课本中,黄继光扑向敌军碉堡的彩色插图。
质疑之四:
与苏联英雄事迹惊人相似
在朝鲜战争期间,有一部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普通一兵》,在军中热映。它讲述的是一位叫马特洛索夫的苏联英雄在战争中为取得胜利,毅然从负伤的痛苦中站起来,扑向敌人炮火用胸膛堵住了枪眼的故事。当时这部电影也在上甘岭坑道中放映过。
由于黄继光的牺牲过程和马特洛索夫如此相似,并且那个年代的中国紧跟苏联老大哥的脚步。因此,有网友凭此推测,黄继光这一英雄人物的事迹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宣传需要虚构的。
“简直是无稽之谈!”王精忠回忆说,当时在军中大家都爱看这部电影,也很崇尚这种勇敢的牺牲精神,几乎人人知晓,处处提倡,但这种学习并非只是学习“堵枪眼”这个行为本身,而是学习那种在战斗过程中舍身忘己敢于牺牲的精神。黄继光是一位好学、思想觉悟很高的好战士,在军中环境的熏陶之下,选择了和马特洛索夫相同的用血肉之躯堵住炮火的行为是必然的而绝非偶然。
“在整个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志愿军绝对不会缺少英雄精神的带动,仅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就涌现出了44名获得战斗英雄称号的战士,其中有4位获得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正是他们的大无畏牺牲精神鼓舞着每一位战士。”
质疑之五:
牺牲前会喊口号吗
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在当年新闻报道中,黄继光在带领另两名战友冲出战壕时,喊出了口号:“转告祖国亲人,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有网友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在当时的激烈战事下,黄继光出发前,不可能喊出这样的口号。
“这一细节也绝不是虚构的!”王精忠披露,当年指挥战斗的连营首长及战友们都亲眼见证黄继光牺牲前的这一细节:
在上甘岭战役打响的前8天,黄继光由六连通讯员调到营部任通信员。战斗中,0号阵地上一处残存中心火力点疯狂扫射,派出去爆破组均未获成功。这时站在指导员冯玉庆身边的黄继光主动请战,六连的另两名通信员吴三羊、肖登良也挺身而出,组成三人爆破组。出发前,黄继光从胸前掏出一个绣着“赠给最可爱的人”的布荷包。冯玉庆一看就明白,这是祖国人民亲手绣好慰问志愿军的,在布荷包里面装着他写的入党申请书和黄妈妈叮嘱他英勇杀敌的书信。“首长,”黄继光异常严肃地说:“现在是我回答妈妈、回答党、回答祖国人民的时候了!”说罢,庄重地把绣花荷包双手捧给了指导员……出发时,黄继光刚走几步,又回过身来,高声对首长喊道:“请转告祖国赴朝慰问的亲人,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上甘岭战役打响时,志愿军战士都知道了,当时祖国派来的慰问团来到了朝鲜,来到了五圣山,所以在部队的大小动员会上,‘请告诉祖国人民慰问团,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几乎成了动员口号,战士们常挂在嘴边。所以黄继光牺牲前,喊出这样的口号也是非常自然和真实的。”(长江日报)
打开一扇历史的窗户。我们这支有着近90年岁月的军队,有着数不清的传家宝藏,尽管我们已经跨入新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传统的滋养。正如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位女战士陈衡哲所言:“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叫我们明白它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6e83160100owtz.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