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荣的劳动”与“光荣的不劳动”2011年04月29日 00:45
来源:红网 作者:汪金友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1_04/29/6057714_0.shtml《燕赵都市报》的记者,在“五一”前采访了几个劳动者。他们问石家庄一个正在饭店门口擦玻璃的女工:“你认同‘劳动最光荣’吗?对这句话你有什么认识?”这位女工苦笑着回答:“劳动最光荣,劳动者也最苦啊!像我们这些临时工,一个人干着两个人的活,工资每月只有800块钱。病了没有医保,老了没有退休金。和正式工相比,总觉得低人一等,哪里能体会到光荣?”接着记者又去问一个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农民工,他说:“俺没有感到劳动光荣,俺觉得当官的和有钱人光荣。他们吃得好,住得好,走到哪儿都让人羡慕,他们才光荣。”
劳动最光荣的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很多年了,而且每到“五一”,都讲尊重劳动,都要表彰劳模,说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新时代的领跑者”。但第一线的许多劳动者,却越来越感觉不到光;而且在别人说他们“最光荣”的时候,他们还会明明白白的告诉你,我们一点都不光荣;不但不光荣,而且还感觉“低人一等”。
也许,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太大了。无论学历、能力和贡献,只要进了一个“好单位”,月收入就能拿到几千甚至上万;而到餐馆擦玻璃,一月只有800元。少点,人家也就认了,可你非要说她“最光荣”,没办法,她也就只能说自己不光荣了。也许,是因为基层劳动者的生存压力太重了,收入虽然微薄,却要承担同样的房价、物价、药价、学价,压得很多人喘不过气来。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太低了,无论在厂里店里村里,劳动者的话语权都非常有限,而且上升空间很小。工人永远是工人,农民永远是农民,永远在基层,永远被人管。
劳动的对象、工具、方式、环境和效果,都在发生着变化。钻木取火与用打火机取火,肩膀运输与用
汽车运输,两条腿走路与坐飞机赶路,论速度论力度,论成本论效益,都已相差了百倍千倍。所以,劳动的效果,往往不与付出成正比。流的汗水多,不一定打的粮食多;耗费脑力多,不一定经济效益多。从这个角度说,“多劳”者,也未必就能“多得”。而且未来的劳动,肯定是一种“智能”和“高效”的劳动。谁有知识,有能力,谁就能事半功倍,占据主动。
大家都说劳动光荣,但越来越多的人,只热爱脑力劳动,而不热爱体力劳动。相对而言,脑力劳动的环境和回报,经常会优于体力劳动。社会发展的趋势,也肯定是脑力劳动越来越多,体力劳动越来越少。至于一个人是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从事体力劳动,既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也取决于个人的智能和技能。
我想,体力劳动者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最光荣”的口号,而是公平的报酬和应得的尊重。无论在机关单位、事业单位还是垄断性国有企业,都有一些“吃闲饭”的人。他们并没有创造财富,却依靠政策和制度的漏洞,过着优越的生活。一部分人“劳动而不光荣”,一部分人“光荣而不劳动”,这就是现实。我们社会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也应该是这些“光荣而不劳动”的人。
[作者:汪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