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莲百合文化交流中心红星在前网(军事网站)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北京心莲百合文化交流中心红星在前网(军事网站)论坛

红星在前网:中国唯一披露国际思维、隐形、超限战争内幕的权威军事网站
 
首页首页  欢迎页欢迎页  相册相册  搜索搜索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注册注册  登录登录  免责  

分享 | 
 

 论《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浏览上一个主题 浏览下一个主题 向下 
作者留言
小号手
会员
会员


帖子数 : 517
积分 : 1171
威望 : 0
注册日期 : 10-12-12

论《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Empty
帖子主题: 论《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论《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Empty周日 29 五月 2011, 11:02 pm

内容摘要:《阿Q正传》开辟了农民形象进入艺术殿堂的新纪元,阿Q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文化所孕育出来的畸形儿,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一个追求者的悲剧,阿Q精神有着多元文化解读,阿Q悲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阿Q正传》有写实风格。
关键词:阿Q形象 畸形儿 悲剧人物 精神胜利法

只要一提到《阿Q正传》,人们脑子里马上会跳出精神胜利法,并冠之以“国民第一劣根”。被人打了,是“儿子打老子”式的自欺欺人;被人欺负,就找小尼姑算帐,去欺辱更弱者,表现何其恶也;临死之前,还因为一个圆没有画圆而闷闷不乐,何其傻也。然而,我认为阿Q不是一个坏到无以复加的“流氓”,作为下层人,他也是那个社会时代的牺牲品!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更是世界上有名的小说之一,在我国小说史上,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阿Q正传》开辟了农民形象进入艺术殿堂的新纪元,阿Q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文化所孕育出来的畸形儿,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一个追求者的悲剧,阿Q精神在现代也有着多元文化解读,阿Q悲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阿Q正传》有写实风格。但由于书中有对国民形象的丑陋刻画,长期成为批判的对象,阿Q这个人表现也确实很不好,读者对他产生憎恶的感情也是十分自然的,但对文学形象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只凭爱憎感情,还应该考察这个人物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文化内涵。
《阿Q正传》除了批判国民的精神劣根性,还有丰富的心理学内容。我们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阿Q正传》这样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的作品,评价像阿Q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不能只用看客的心态去评价,还应该用多重标准来衡量,比如我们还应该用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等标准去分析和认识。
严格说来,一部文学作品或一个艺术典型的产生,不是单纯地出于作家个人主观的艺术创造。还跟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尤其是跟深刻的文化背景分不开。《阿Q正传》所塑造的阿Q形象,就跟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其中包含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内涵,下面我分几个方面来谈谈阿Q这个形象和他的精神胜利法。
一、《阿Q正传》开辟了农民形象进入艺术殿堂的新纪元
中国农民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最早得到表现是在诗经中,多数是勤劳善良的形象;在小说中,农民一般都是麻木,愚蠢的,都是被利用的工具,如《水浒传》中,宋江等领头的都不是农民,为了争夺天下,他们不约而同的打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让农民造反,得天下后,就忘记了他们,象这类小说塑造的人物都脱离了农民生活,他们的身上只有一点农民的味,而真正以农民为核心的小说,《阿Q正传》是第一部,然而这并不是说明农民的地位提高了。这样一个艺术新天地的开拓,从根本上说来,并不是简单地仅仅是作家个人意志和艺术追求的产物,而主要是社会的历史变化所引起的小说题材转变的结果。清末明初,随着辛亥革命的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变化,革命的呼声响彻中国。历来是革命利用对象的农民,这次会有怎样的表现?然而,历史现象常常是十分矛盾的,即使是社会思潮拥动的变革时期。社会观念的改变在普通人中也是非常缓慢的,重视了他们的存在,却又更加鲜明的显现出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轻贱和卑微。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具体生动地展示封建末期中国农民,或者许多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在具体描写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生活在今天,我们要想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它的后期,在地主占统治地位的土地私有制度下,农民的悲剧命运及其生活风貌。了解农民的肉体和人格是怎样被蹂躏和被侮辱的,灵魂是怎样被腐蚀和被污染的,人性是怎样被异化和被扭曲的,了解他们过人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的活力是怎样被消解在庸俗无聊的斗争中的,就不能不读《阿Q正传》
二、阿Q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文化所孕育出来的畸形儿
阿Q的父母生活在封建社会,几千的封建统治,让他的父母完全接受了前人遗传下来的封建意识,同样也把这些意识从小就深深植入阿Q的心里,而他的父母也许还是封建地主,从阿Q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可以看出,但这只能说明他思想上所遗传的是封建统治者的思想。
阿Q的生活环境是封建社会,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森严的等级观念渗透到了每个国人的意识深处,而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发端于孔圣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及由此而形成的“忠”“孝”情结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共同的记忆。古人的跪官吏以及今人的怕官吏都是这种等级观念的表现,说穿了,人等级的划分是以权势为依据的。鲁迅说:“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却奴性十足。做主时以一切别人为奴才,则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动摇的。”这种以权势为分野的人的等级必然导致国人的“主---奴”两重性,每一个人都处于等级链条的中间环节。这种地位的先天性必然导致性格的两重性,阿Q面见县官时膝盖不由自主地下跪,对赵太爷的敬畏以及梦想革命成功后成为末庄主人时的神气,实际上是这种“主—奴”两重性的生动刻画,而从古至今的“趋炎附势”“巴结权贵”“溜须拍马”种种丑态又何尝只影响了阿Q呢?所以阿Q不管出现在哪个时代都会有人认为是在写自己。只是没有人会说出来罢了,今天,读《阿Q正传》的人,又有几个敢说我们身上,绝没有这种封建文化的影子呢?中国人的“面子观”与中国人性格中的“主---奴”两重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只有做了“主子”就会有权有势,才会威风八面,受人尊崇,才算有面子,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要面子”实际上是只讲表面形式,而忽略实际利益的自大自欺,自然形成了所谓的君子,小人之分,能够保得一份华面,才能称得上君子,而小人则往往是道德的卑贱者。所以,主人与奴隶是将人从权势角度进行区分,而君子,小人则是从精神道德上进行划分。为保君子之名,性命自然也可以丢,中国人为重名誉而轻视一切,“人活一口气”,“重名轻利”是中国人的道德理想,“难得糊涂”,使人们回避现实而追求精神自由,与阿Q的回避实现而获得自欺的快慰,是何等的相似。“知足常乐”成为许多人的人生哲学,因知足而暂得精神抚慰而安于现状,这种精神追求的胜利,正是阿Q快乐的源泉,也是中国人的面子观,我们的古圣人不也是有意识希望我们清心寡欢吗?到达这一人生境界,进行纯粹的精神抚慰,这就是唯一便利的通途,说到底,阿Q的精神和古圣人谆谆教导的精神追求是一脉相承的,也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麻醉中,不产生阿Q也难呀!特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清朝末期,封建统治者在侵略者面前***无能,不敢抵抗,但又要保持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的统治,就盲目自尊自大,以中国是文明古国自居,而没有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农民,他的思想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阿Q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诞生,成长,他的精神深受其害。所以说,虽然产生阿Q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要让阿Q死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鲁迅先生说:“立国之道,首在立人,人立而后万事举也。”如今我们要从人文主义思想出发,意识到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让阿Q成为历史的陈迹。
阿Q也没家,一个人借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是,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一无所有,专以卖劳动力为生的下层农民,换句话说,也就是农村的无产者。因此,阿Q比一般农民更惨苦地呻吟于地主脚下,地主一天不给他短工做,他就得饿一天。这就决定了他在政治上更无权利,在末庄,豪绅地主以至地保,闲人,都把他视为无足轻重的贱物,高兴的时候拿他开玩笑,不高兴是就随便侮辱他,敲打他,任何人都不会因为无端打骂阿Q而受到责难。豪绅地主甚至还可以以某种借口把他驱逐出末庄,不让他回来,阿Q在这样严重的封建经济剥削和封建政治压迫下,他除了产生麻木,健忘,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还能产生什么呢?
要认识和阐释阿Q形象所包含的社会历史内容,理解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思想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仅仅停留在福善祸恶的一时痛快就很不够了,《阿Q正传》是一部富于写实精神的文章,鲁迅先生并不是描写抽象的人性的恶,而是描写具有社会历史内容的人性悲剧,小说的艺术价值在于,它不只是写出了阿Q是一个畸形儿,同时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他为什么是一个畸形儿,和怎样成为一个畸形儿,也就是说,他在无情地揭露这个畸形儿种种恶行的同时,还写出了与这个畸形儿种种恶行联系在一起的他周围的生活条件,以及这种条件所决定的他所经历的种种屈辱,悲苦和辛酸。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阿Q形象,可以这样说: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孕育的畸形儿,他身上的精神反映了社会的精神,他的悲剧意义在于,是畸形社会造成这样一个畸形儿,而畸形社会又彻底地毁掉了这个畸形儿。
三、阿Q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一个追求者的悲剧
阿Q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但他是否值得同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本人确确实实带有某种同情心的。
阿Q与正统文化所要塑造的那种麻木,善良型的农民完全不同,他并不是一个很软弱的,安分认命,逆来顺受的愿意像润土那样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一生的人,也不是一个很肤浅的,没有思想,无所追求的农民,而是一个富于生命的活力,不安分的,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的,进取的农民,他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像人那样活着,享有人生的欢乐与权利。(这种追求,在他那个时代和具体生活的条件下,像他那样身份和地位的农民,可以说是最低的人生追求,但同时也是可能有的最高的人生追求)阿Q的悲剧在于,他想成为一个人,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而不可得,那个污浊的罪恶的社会蹂躏他,摧残他,挤压他,同时又浸染他,腐蚀他,铸造他,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以阿Q本来有的资质(主要是他的勤劳和聪明),如果有一个正常健康的环境,他是有可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或者甚至成为一个有一定事业的人,但他终于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流氓,问题就在于,单凭阿Q的聪明和勤劳的个性,他是无力抗拒也无法逃脱历史加给他的悲剧的命运的,〈〈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先生说,描写阿Q只是为了“暴露国民的弱点”,他的可恶是恶社会造成的,他为了生活,苦苦挣扎,失败,屈辱,以至最后被枪毙,更重要的还表现在,是罪恶的社会扭曲了他的灵魂,铸造了他的精神,应该说,他身上表现了封建社会长期压抑下农民的革命要求,但这种要求没有被发现。
从《阿Q正传》中可以看出,阿Q既没有好的家庭背景,也没有财富(这两点对封建社会的人要过上人的生活,是很重要的条件)。他只有一点聪明和勤劳,当然单凭这两点,如果有好的环境和机遇,经过努力,他也是可能生活像个人样的。但很可惜,他一无所有,也就失掉了独立的人格,失掉了做人的尊严,阿Q连姓也没有,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阿Q为了生活,他什么都做,说明如果生计不成问题,他还可以用勤劳来换取生存,暂时做一个安稳的奴隶,可他也常想有自己的儿子,也想女人(人最原始的性冲动),也大胆地去追求,可这正好被社会所不容忍,失去了当奴隶的权利,还失去了仅有衣服和被子,生活的需要,让他必须为自己去寻找出路,他到城里去,也可以看做是他的一切追求,但结果呢?也没有成功,当革命来是,向往革命,也准备参加革命,结果却让自己被枪毙了,阿Q不像润土似的农民只有麻木的当奴隶,而是为生活主动去追求。但他的追求,却只有让自己灭亡,是追求者的悲剧。
四、阿Q精神的多元文化解读
读《阿Q正传》,说阿Q形象,就免比了说说阿Q精神,在提倡个性自由,一切都可用辩证法看待的今天,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以下三种解读。
第一种,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严重的阻碍民族自强振兴的,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鲁迅曾说过:“写《阿Q正传》原想通过阿Q的形象,指出各种社会的坏习惯和坏脾气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他决心“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由此看见,鲁迅写阿Q是站在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是站在改造国民性的高度来写的,批叛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常以次为出发点。
第二种,阿Q固然可笑,可厌,但在苦难的年代,困境中的人们也只能无可奈何地以这种手段来维持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基本生存欲求不能满足的生的苦恼,无家可归的惶惑,面对讥饿的折磨,面对死亡的恐惧等等,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是一次次绝望的轮回。在这种情形下,人只能无可奈何地返回自身,去追寻精神上地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并借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
因此有人结合认知治疗来解读阿Q精神,认为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认知——情感互动模式上,两者没有区别,都是“合理化防御”,两千多年前的“酸葡萄”“甜柠檬”这两个寓言故事,不正好说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早已有之吗?
更有甚者举出戴尔·卡耐基的话:“幸福不在与你是谁或拥有什么,完全在与你如何去想。”契可夫也说过:“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烧起来,那你应该高兴,也要感谢上帝,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以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告去作吧,你的生活欢乐无穷。”
我们中国也有一句“吃亏就是便宜”的古话,而中国人的宽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不正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一个表现吗?
由此可见,由古到今,有外到内,全世界都有阿Q的影子。
第三种,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核心是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盲目乐观、麻木健忘、欺辱弱小,与自尊、自强、乐观豁达、抗争这些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一线之隔。做不做阿Q,往往在我们自己的把握。
现在每一个活在世上的人总有一定的抱负,总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然而抱负目标的实现,又谈何容易?鉴于自己能力水平的不足,客观条件的不足,严厉而又激烈的竞争等,很难使人一帆风顺的,社会也很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一些有棱有角的人,一些很有自己想法的人,一些敢说敢创的人。这些人的存在改变了既存关系的平衡,改变了利益的重新平衡……于是,这些人很快地被别人视为一种“威胁”,于是,这些人“玻璃小鞋”很快被穿上,人走到哪里流言蜚语就一大堆。暗箭,冷枪接踵而至……面对权势和小人的联合“算计”怎么办?你想讨个说法,讨个公道,不仅无门,有时甚至比登天还难。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否也来点阿Q精神胜利呢?来一个精神上的放松,将自我折磨的破坏性能量都宣泄出来,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积极作用。
有个故事说一个女孩转了一天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鞋子,她很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最不幸的人,于是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但当她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撑着双拐朝她走来的时候,她一下子释然了,觉得自己是那样的荣幸,从此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我的一个朋友上车时被别人踩了一脚,那人却拒绝道歉,于是双方由争吵到打骂,结果“技”不如人,进了医院,那人进了看守所。他从此闷闷不乐,每天都只想复仇,对什么也不感兴趣,结果丢了工作,还进了看守所。如果他在生活中有一些“自欺欺人”的阿Q 精神,也许他今天笑的依旧灿烂。在日本公司中流行的“出气室”,也是阿Q精神的应用。他们在一间屋里放一个用塑料作成的上司模样,让心里有气的员工进去,可以破口大骂,甚至拳打脚踢,发泄心中的不满。据说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其实,在生活上的自欺欺人,盲目乐观,麻木健忘,就是“宽容”。但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在工作中和学习上是万万不行的。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勇敢面队挑战,遇到困难要自我调控,自我激励,不怕任何挫折。因为自吹自擂只会使人没有现实感,不敢面对现实;自轻自贱会使人没有人格,失去了自尊,那就没有人尊敬你,特别是麻木健忘,会让我们再次落后挨打!
我们在下一代的教育中,一定要对阿Q精神说不。因为只有梦想才能超越,才能摆脱平庸;只有***才能感动自己,感召别人;只有敏感才能抓住机遇,领略生命的美好和奋斗的意义;只有体验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正确的理解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意图,区分它与现代心理学的不同内涵,辨证的看待阿Q精神,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很重要。
五、阿Q悲剧的社会内容和《阿Q正传》的写实风格
阿Q在生活的追逼下(实实在在是人的第一需要)到处寻找,甚至要求革命。阿Q被枪毙了,他的人生悲剧结束了。说阿Q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是因为阿Q是一个勤劳、质朴的雇农,他也有好的品质,有革命的积极性,他性格中也有有价值的东西。他终生劳动却不得温饱,最后做了无辜的牺牲品。但鲁迅却用喜剧的笔调,使读者在笑的时候,感到难过,嘲笑中含着眼泪,对主人公的愚昧、麻木感到气愤,焦急。喜剧的外形包含着悲剧的实质。
作为一个人,阿Q追求的人生目标实在可怜,不过是:稳稳当当的占据被别人压榨和剥削的地位,成为一位会说话的工具,一个勤劳质朴在正常环境中本应该有所作为的人,却将他的精力用来争取成为奴隶。这样的人生追求不是太可悲、太可怜了吗?而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穷人的真实写照。在这方面,阿Q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鲁迅的描写挖掘到了人物的灵魂深处,而且表现出深厚的历史内容。从本质上看阿Q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他的悲剧性格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赋予的。
阿Q是《阿Q正传》所创造的一个独特的农民形象,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是不能简单地以“流氓”“瘪三”就可以加以概括和抹杀的。他是在赵太爷所统治的以土地私有为中心的一个黑暗王国里,在充满罪恶、污秽的环境中培育的畸形儿。从阿Q一生的“恶行”中,我们看到了雇农所经历的灵魂的躁动和痛苦,也看到了《阿Q正传》的写实精神和写实风格。
《阿Q正传》的特点,是将罪恶的人生和悲惨的人生如实的展示给人看,不加遮饰,没有美化。《阿Q正传》正如鲁迅的其他小说一样,写出了人物精神的核心,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从性格形成的角度来认识阿Q,我们能体会到人的不幸往往是社会造成的,更能理解鲁迅改造社会的决心。

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esearch/a/1920478435cid00001
返回页首 向下
细雨
会员
会员


帖子数 : 1062
积分 : 1315
威望 : 4
注册日期 : 11-04-09

论《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论《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论《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Empty周一 06 六月 2011, 12:53 am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自我欺骗,掩耳盗铃,鲁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们身上也有阿Q的影子。当我们面对苦难的时候,是否也有回避;当我们面对血淋淋的现实的时候,是否也有退缩,寄希望于他人或命运的安排,丧失与黑暗抗争的勇气与力量呢。
返回页首 向下
东土大唐僧人
会员
会员


帖子数 : 22
积分 : 25
威望 : 0
注册日期 : 11-06-04

论《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论《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论《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Empty周一 06 六月 2011, 1:35 am

‘赵太爷’不让阿Q‘姓赵’,从而使他想跟‘洪哥同去’。本人认为‘赵太爷’有逼良为昌的行为
返回页首 向下
 

论《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浏览上一个主题 浏览下一个主题 返回页首 
1页/共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北京心莲百合文化交流中心红星在前网(军事网站)论坛 :: 红星报刊 :: 红星专题 :: 第17阵地:鲁迅呐喊文字武器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