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福”的调查报告打捞了“沉没的声音”
6月11日,中国社科院与首都经贸大学共同发布的《中国30个省会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指出:30个省会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指数平均值为49.71,排名最高的海口得分仅仅为55.08,也就是说,30个省会城市(拉萨除外)没有一个城市的居民对生活质量感到满意。(6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应该说,这个调查结果比较符合工薪阶层的生活感受。都市的生活节奏快,生活成本高,又加上住房、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的缠绕,一般人难免感到不太幸福。
然而,我觉得,这个调查报告的意义不在于道出了一个能引起一般市民强烈共鸣的事实,而在于它“打捞”了民间“沉没的声音”,使公众的情感意志得以真实地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老百姓能表达“不幸福”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什么是幸福?范伟在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说:“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着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件厚棉袄,那他就比我幸福。”然而,当你手里拿到了肉包子,却看到别人手里拿着火腿汉堡,当你穿上了厚棉袄,却看到别人穿了件貂皮大衣,你照样会感到没有别人幸福。可见,幸福本就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完全可以用“围城”来形容:感觉不幸福的人想冲进去获得幸福,看起来幸福的人却想冲出来追求更高指数的幸福,于是进而出,出而进,没有了局。我们完全可以说,正是人们对幸福永不满足,永远在追求幸福,于是社会才获得了不断进步的动力,一部人类史,实在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历史。
因此那些试图掩盖民众真实幸福感的“努力”显得多么可笑。就在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城市居民整体上比较幸福,幸福感均值呈持续上升特征,其中石家庄市居民幸福感排名第一。而就在报告发布会上,身为石家庄人的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立即反驳:“每次回石家庄都能听到抱怨,整个河北都觉得不太满意。”这充分说明了有些人的神经太过敏感,似乎一说民众不幸福,就给我们的经济建设抹了黑似的。实际上,民众表达不幸福的声音,恰恰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在日益走向多元、开放、民主、自由,这本身就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体现。——三十多年前,倒是没人说不幸福,可是有人愿意回到那个“幸福”时代去吗?
“被增长”的工资并不会增长,“被幸福”的人也不会真的幸福,与其掩耳盗铃,倒不如认真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从民众“不幸福”的表达里,反思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加以改进,如此才能让老百姓越来越幸福。
[作者:三刀柔情]
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1_06/15/7018511_0.shtml?_from_ralated